序号 | 主要作用 | 作 用 机 理 |
1 | 润滑 | 润滑油黏附在摩擦表面上形成油膜,使摩擦面不直接接触,从而减少机件的磨损 |
2 | 冷却 | 设备高速运动,传动系统产生大量热能可通过润滑油传导给机体和冷却系统,以使设备正常工作 |
3 | 清洗 | 传动系统吸入空气所带的灰尘和零件摩擦所产生的金属屑等会沉积在摩擦面上,润滑油会将摩擦面上的沉积物带走而起到洗涤作用 |
4 | 密封 | 润滑油具有一定的粘度,可填满摩擦面间的间隙,而起到密封作用 |
5 | 防锈 | 大气中的水分和机油中的酸性气体会对零件产生锈蚀和腐蚀作用,润滑油吸附在摩擦面上,尤其加入防锈添加剂后,润滑油能防止水和酸性气体对零件的损害 |
6 | 减震 | 润滑油的油膜能吸收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冲击载荷 |
基础油分为矿物型和合成型两类。矿物型基础油是原油通过减压蒸馏、溶剂精制、脱蜡、补充精制等工艺提炼成的油。合成型基础油是一种以石油和其它化学物质为原料通过受控的反应而特制的油。
液压油的粘温性、热稳定性、色度、流动性、挥发性等及对添加剂的感受性(接受程度)等主要取决于基础油的化学组分,无法通过添加剂来调节。
常用的基础油分为Ⅰ、Ⅱ、Ⅲ类,普通润滑油用Ⅰ类工业基础油,润滑油采用Ⅱ、Ⅲ类基础油。
在调制时,基础油加入不同的添加剂,从而生成不同用途的润滑油,常用的添加剂有
序号 | 添加剂名称 | 添加物 | 主要作用 |
1 | 清净剂 | 碱性磺酸盐等 | 清洗和溶解沉积物 |
2 | 分散剂 | 各种丁二酰亚胺等 | 包围并分散成积物 |
3 | 抗氧剂 | ZDDP、屏蔽酚、芳胺、含硫化合物 | 终止氧化反应,延缓氧化 |
4 | 金属钝化剂 | 含氮和硫的有机胺类、硫化物等 | 减少金属对油的催化作用 |
5 | 清净剂 | 碱性磺酸盐等 | 清洗和溶解沉积物 |
6 | 防腐防锈剂 | ZDDP、磺酸盐、脂肪酸等 | 防止非铁表面的腐蚀,和铁的锈蚀 |
7 | 摩擦改进剂 | 脂肪酸、酰胺、钼盐、膦酸酯等 | 改变表面的摩擦特性,多数是减摩 |
8 | 极压抗磨剂 | ZDDP、亚磷酸酯、硫化烯烃、硼酸盐等 | 形成低剪切的固体膜,防止金属直接接触 |
9 | 粘度指数改进剂 | OCP、PMA、HSD、PIB等 | 提高高温粘度及粘度指数 |
10 | 降凝剂 | PMA、PAO等 | 抑制蜡形成晶网,提高低温流动性 |
11 | 抗泡剂 | 甲基硅油、聚丙烯酸酯 | 加速泡沫的消除 |